中国蓬勃发展的奢侈品改造与定制市场中的潜在侵权风险

李昕

2025/03/05

本文首发于World Trademark Review(《世界商标评论》)。

近年来,对二手奢侈包进行拆解和改造的市场在中国迅速发展壮大。然而,这类业务可能面临侵犯品牌方知识产权的法律风险。本文将探讨当前市面上提供的奢侈品改造服务类型,并分析如何判定这些行为是否构成商标侵权。

 

改造业务风靡背后的驱动因素

 

在社交媒体(如小红书和抖音)上搜索“名包改款”等关键词会检索到上千条相关视频和帖子。这些内容的发布者既有提供改造与定制服务的商家,也有分享二手奢侈品包改造经验的博主。此类内容吸引了大量关注,并推动了对改造定制服务和相关产品的需求。

除了社交媒体的推波助澜,以下因素也加速了奢侈品改造业务的发展:

  • 庞大的潜在客户群体:随着中国奢侈品市场的不断发展扩大,越来越多的消费者拥有闲置的“旧款”奢侈品包,这为该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潜力。

  • 环保意识的提升:消费者越来越关注他们的消费习惯所带来的影响。旧包改造不仅能减少浪费,也是可持续生活理念的一种体现。

  • 个性化需求的滋长:中国消费者(特别是年轻一代)越来越青睐能够体现个人风格的定制产品[1]

  • 对手工制作的推崇:奢侈品改造往往需要丰富的创意和精湛的手工工艺相结合,这一过程与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手工工艺相契合。

  • 政府政策的支持:中国政府大力倡导绿色消费,并通过《循环经济促进法》和相关政策鼓励减少浪费。

 

潜在的侵权风险

 

这一流行趋势对消费者和商家而言看似颇具吸引力,但其中蕴含的风险不容忽视。从消费者的角度来看,针对升级或改造包袋的质量问题,网上争议时有发生。

对于商家而言,商标侵权是切实存在的风险。目前,市场上提供的旧包改造或定制服务主要分为两种类型。

 

  • 消费者提供产品进行定制

第一类服务模式是消费者将自己的包袋提供给商家进行定制改造。一般来说,这种行为不会构成商标侵权。

  • 消费者不提供用于定制的产品

第二类服务模式并非由消费者提供包袋给商家,而是商家本身拥有奢侈品包袋,并以其作为原材料进行改造后出售。此类行为的性质更为复杂,且有可能构成商标侵权行为。

2022年12月,中国警方逮捕了一批涉嫌销售经改造的奢侈品包的商家,并扣押了多个奢侈品包袋及相关生产材料(如皮革、五金配件、工具等)。在该案件中,一位消费者向该商家购买了两只经改造的LV包,在收到包后发现包袋所使用的部分皮革和五金配件做工粗糙、质量低劣,于是向警方报了案。

与传统的假冒伪劣产品不同,这种新型的改包业务主体部分皮具原料为正品材料。但商家在改造奢侈品包的过程中还使用了其他材料(例如带有品牌标志的皮革和五金配件),这就构成了商标侵权。即便未使用任何假冒材料,这种行为也构成商标侵权。承办检察官指出:“【该行为】未经商标权人的许可,擅自改变了原商品的形态,并制造出了新款的皮包……该行为侵害了权利人对自己商标的市场控制、质量保障功能,故“权利用尽原则”在此并不适用。因此,该行为构成假冒注册商标罪。”[2]

 

商标侵权行为的判断标准

 

根据上述案例,我们认为判断奢侈品包改造是否构成商标侵权,主要取决于以下三个标准:

  • 改造后的包是否继续使用了原商标;

  • 改造是否对原产品造成了实质性改变,使其成为“新”产品;

  • 商家是针对广泛且不特定的客户群体主动宣传和销售经改造后的产品,还是仅向提供自有包袋的客户进行私人定制。

商家是针对广泛且不特定的客户群体主动宣传和销售经改造后的产品,还是仅向提供自有包袋的客户进行私人定制。

类似的标准也同样适用于奢侈品之外的其他领域的产品改造案例。

在杜高公司与多米诺(Domino)公司一案【(2019)最高法民申1241号】中,杜高公司改造了多米诺打印机的供墨系统,同时保留了原商标。法院认定如下:

  • 高公司的行为对商品原有的质量造成了实质性改变。

  • 在改装后的打印机上继续使用原商标,易使消费者对商品来源产生混淆或误认。

不同的是,在回力(Warrior)诉某自然人一案【(2023) 鄂1081 民初 900 号】中,法院认定商家的行为不构成侵权。被告商家购买回力运动鞋,并通过其网店提供定制服务,即根据消费者的要求对运动鞋进行绘画,并出售绘画后的鞋子。法院认为,绘画并没有实质性影响鞋子的品质和性质,且商家已在其网店中明确表示其出售的运动鞋是其二次创作的产品,不会造成消费者对商品的来源产生混淆。法院最终认定该行为不构成商标侵权[3]

其他司法管辖地(如韩国、瑞典和瑞士)的法院在判断此类改造是否构成商标侵权时也采取了类似的立场。在韩国,一家法院认定,未经许可对奢侈品进行改造构成商标侵权,并判令被告向路易威登赔偿 1500 万韩元的损失[4]

2024年1月,瑞士联邦最高法院裁定,一家手表定制公司所提供的定制服务不构成侵权,因为该定制服务是应手表所有者的要求进行的,且仅供手表所有者自用。手表定制公司并未将改造后的产品进行商业化销售[5]

2024年3月,瑞典专利和市场法院支持了天梭(Tissot)对一家手表定制商提起的诉讼。该定制商销售的手表并非由消费者事先拥有。因此,其定制服务不属于私人自用性质,无法适用商标权利用尽原则[6]

 

有效的法律维权机制与主动监测不可或缺

 

奢侈品改造业务的兴起已成为全球趋势,这给品牌方在维护品牌形象和打假方面带来了新的挑战。从积极的方面来看,各国法院在品牌方起诉未经授权的改造服务商家时,采取了相似的立场。这表明,未经授权的改造问题可以通过法律手段得到有效解决,这对品牌方而言无疑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另一方面,品牌方应主动加强对市场的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未经授权的定制或改造行为。同时,品牌方还应做好通过法律手段维权的准备,以维护品牌形象和保护创新成果,确保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中持续从其知识产权中获益。

 

 

引用注释

[1] 拽克.民间智慧推动的奢侈品“定制”潮,会给大集团的业务模式带来什么改变?. WWD国际时尚特讯, 2021-12-16

[2] 陈颖婷.一个旧LV包送过去,改成N个新包还回来?谨慎“心动”!. 上海法治报,2024-4-30.

[3] (2023)鄂1081民初900号民事判决书[4] (2014)朝民(知)初字第40314号判决书

[4] Ashley Song, Court Rules Against Designer Handbag Upcycling Artist in Louis Vuitton Trademark Case, Korea Bizwire, 2024-10-30.

[5] Anthony Traina, Swiss High Court Rules On Lawsuit Between Rolex And Customizer Artisans de Geneve, Hodinkee, 2024-3-19.

[6] Westerberg & Partners Advokatbyrå AB, Customization of Watches and Trademark Infringement (PMC, PMT 8939-23), Lexology, 2024-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