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AI)行业能否解决跨太平洋的知识产权拉锯战?
蒋南頔
2025/04/01
随着DeepSeek在AI领域的突破导致美国科技股暴跌,有关东西方知识产权策略差异的讨论愈演愈烈。
OpenAI依据美国对软件著作权和商业秘密的保护指责DeepSeek窃取知识产权。而DeepSeek在中国不断发展的知识产权体系下运营,可能会抗辩其行为属于“合理使用”或法律允许的数据抓取范围之内。
这种法律解释上的分歧正在加剧跨太平洋的知识产权拉锯战。随着中国新兴AI企业与美国竞争者不断争夺市场主导地位,这种拉锯只会愈演愈烈。那么,AI行业该如何寻找共同前进的道路,实现更大的协同和共赢呢?
————中美知识产权框架对AI竞赛的影响————
美国和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上的不同角度,导致了各自法律体系之间的根本分歧。
美国一贯采取“轻监管”策略,优先考虑创新和市场增长。这种方式通常表现为依赖行业自律,以自愿性指南和框架为核心。
尽管联邦贸易委员会(FTC)等机构积极打击与AI相关的不当和欺骗性行为,例如FTC去年对五家AI公司采取了行动,但整体监管环境仍相对宽松,为AI技术的快速发展和落地提供了空间。
相比之下,中国对AI监管采取更为积极和干预性的策略,更加强调国家的监督和指导。中国政府将AI视为实现经济目标的关键战略技术,并一直在积极推动其发展和应用。这种主动的态度也反映在中国不断演变的知识产权体系中,其中包括针对生成式AI、数据抓取和其他AI相关活动的具体法规指引。
这种法律框架虽然仍在完善,但为创新者提供了诸多潜在的优势。例如,中国的法律体系认可协议在确定AI生成作品著作权归属方面的重要性。通过强调签署正式合同,创新者可以在事前明确知识产权的所有权和使用权,从而获得法律上的明确性和保障。
此外,中国法院在解释《著作权法》并将其适用于AI生成物的著作权属性评估方面也采取了积极的态度。尤其是“李某诉刘某案”(2023年《春风送来了温柔》案)和“林晨诉杭州高斯公司和常熟琴宏公司案”(2024年《伴心》案)等案件,为AI生成物的著作权保护提供了宝贵的指导和先例,在纷繁复杂的AI领域为创新者提供了方向和参考。
这种在AI领域知识产权监管方式上的根本差异,也是跨太平洋知识产权拉锯战的核心所在,这也使得来自东西方的新兴企业在尝试进入对方市场时面临诸多挑战。
————跨境知识产权维权面临的挑战————
在AI领域进行跨境知识产权维权是一项艰巨的任务。美国和中国等国家在法律框架上的差异使得这一挑战变得更为复杂。
这些差异不仅涉及对特定知识产权权利的不同解读,还涵盖数据隐私、竞争法,甚至是知识产权保护背后的基本法律理念等更为广泛的问题。
其中最大的难点之一在于不同的侵权认定标准。例如,在适用中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审查数据抓取行为时,需要综合考虑多种因素,包括是否存在竞争关系、被抓取数据的性质、对市场竞争的潜在影响等,这类判断常常是微妙而复杂的。
此外,在中国最近公布的“上海新创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诉杭州水母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案”(2024年杭州奥特曼案)中,法院认为,在评估AI模型的数据输入和数据训练是否构成著作权侵权时,应采用相对宽松和包容的标准,从而使“合理使用”成为可行的抗辩理由。这种做法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美国通常采取更为严格的立场,即常常将数据抓取视为侵犯著作权或商业秘密的行为。
此外,证据问题也使跨境知识产权纠纷变得更加复杂。在不同司法辖区收集侵权证据往往在法律和程序上都存在挑战。不同的证据交换程序(例如:有无证据开示制度)、数据隐私规则、甚至语言障碍,都可能阻碍证据的收集和采纳。
司法管辖权的复杂性同样不可忽视。在跨境知识产权纠纷中,确定哪一法院具有管辖权往往存在争议。尤其是涉及网络侵权的案件,侵权行为可能涉及多个司法管辖区。
这种缺乏统一标准的现状进一步导致了跨境知识产权维权的不确定性和不一致性。这不禁让人思考:在全球范围内,是否有可能形成一种统一的AI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框架?
————国际AI协议或行业标准————
鉴于美国和英国未能签署巴黎峰会关于人工智能包容与可持续发展宣言,显然,全球范围内建立真正的国际标准还需要时日。
然而,要解决知识产权保护和维权的挑战,并促进全球AI行业的良性发展,推动国际协议的签署以及制定AI相关知识产权的共同标准至关重要。
这些举措包括统一“合理使用”和“数据抓取”等关键术语的定义,建立明确的跨境知识产权维权指南和流程,创建有效的争议解决机制,通过双边和多边AI治理,就先进AI技术的伦理规范、安全措施以及透明性准则达成一致等。
行业主导的最佳实践和标准也可以在弥合不同法律框架之间的差距方面发挥重要作用。美国和中国的AI公司之间的合作有助于各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形成共识,从而营造一个更具合作性和创新性的环境,造福所有行业参与者。
要解决AI行业跨太平洋的知识产权拉锯战,需要政府、企业、法律界和国际组织的共同努力,而这显然并非易事。但通过努力建立清晰的国际标准和框架,我们可以在确保跨境知识产权得到公平和有效保护的同时,释放AI的潜力,造福全球。